• 产学研论剑:以科研强品,搭建美业科学生态

  • 时间:2023-04-16 11:19:44 点击数:75 文章来源: 聚美丽
  • 中国化妆品产业已经进入了科学驱动品牌的大时代!

    在这一全新的起跑线上,国货品牌们能够抢跑并成功的关键是要加强技术攻关和化妆品前沿科技的研究,推进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

    正如聚美丽创始合伙人兼CEO许文君所强调的那般,中国化妆品品牌的崛起意味着中国文化最高度的自信,但是品牌要想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走品牌高端化,没有教授和研究者在科研、技术上的赋能和加持是很难做到的。

    微信图片_20230416112013.jpg

    聚美丽作为化妆品行业领先的新商业媒体,始终关注着化妆品产业的前沿基础研究、产学研医、校企合作与成果转化等,旗下“中国皮肤科学百人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

    今日(4月15日)上午,聚美丽大会主会场召开由上海交大日化战略研究与联合研发中心 、聚美丽、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纽西之谜冠名的《南洋论剑暨第三届中国皮肤科学百人论坛》

    我们所希望的是,通过再一次推动行业前沿技术成果与优秀企业的落地转化,助力品牌与高校所在技术层面共创共建,帮助国货实现科学品牌理想,持续推动中国化妆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用产、学、研的跨学科合作,推动美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伊始,上海交通大学日化产业战略研究与联合研发中心执行主任张全红就化妆品行业的现状发表了看法,他表示“科研不仅是强国之路,也是化妆品行业的强品之路,而从强国到强品,其实都有一条从跟随到未知之境的路。”

    在他看来,当下的国货化妆品,都还挤在一条盘山公路上,而在学科融合的时代,科学的边界和产品的边界是相通的,要想在化妆品行业的强品之路上先跑到无人区,凭借的不是品牌,而是人才、技术、装备和远见。

    “比如大家都在说欧莱雅、雅诗兰黛,但是这些品牌如果只有品牌,没有人才、技术支撑,没有不断创新、发现新东西,它们生存不到现在,辉煌不到现在。”张全红说道。

    也就是说,探索关于美之科技的未知之境和未至之境,需要的是企业与产、学、研等多方实现跨学科的合作。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品牌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中国品牌在科学生态与商业的协同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另外,化妆品行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市场,所面对的是全球化的竞争,在科研、技术的加持下,中国品牌有没有超过国外品牌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思考和追问,聚美丽邀请多位来自国内有国际化视野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美妆博主,就上述课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本次对话由欧莱雅同学会秘书长大嘴博士郝宇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如下:

    • 姚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激光团队带头人

    • 金岩:第四军医大学教授组织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 何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执行院长

    • 方娟:巨子生物高级副总裁

    • 邢海英:湃肽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

    主持人大嘴博士郝宇认为,在中国品牌产、学、研这一模式的深度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刻认知到科学与产业之间是协同的关系。

    针对这一观点,对话嘉宾纷纷表示了赞同,他们分别从专家教授、品牌方等角度,对这一协同关系中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做了进一步的解读。

    其中,曾在哈佛大学做讲师的姚敏教授觉得,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还是导向上来讲,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去探讨和推动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因为科学和企业是交叉相容的,一个好的产品往往来自科学的研究。

    另外,在她看来,从落地、转化的角度来讲,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科研人员去做专业层面的技术研究,而在市场端的转化上,则需要来自产业端的配合。

    “交大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是怎么让我们的企业或者产业方更好地把它转化和结合。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机构,类似于国外的IP Office,去把一些成果和市场转化进行落地。”姚敏教授补充道。

    针对于产、学、研的合作,何黎教授则从化妆品的发展趋势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她表示,当下趋势是一个跨学科的融合,一个产业要发展好,单靠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关键的破局点在于皮肤科学深入的基础研究。

    而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找准靶点,即皮肤科专家要提出解决什么问题?问题的发生机制是什么?为化妆品研发提供靶点。第二是专家与企业家的价值观要一致,对功效性护肤品要提供强劲的循证医学的支撑,以科技技术赋能化妆品的研发,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才能共同将解决临床的难点问题变成热点、亮点,持续推动品牌及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正向且正确的合作从来都是双赢的。从品牌方的角度来看,企业也能高质量发展,促进皮肤科学的建设,提升学科在业内的影响力,并通过相互借力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方娟就在分享中多次强调,一家企业要生存离不开科研,如果说没有一项好的技术做支撑,及持续地产出科研成果,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一个好的产品也是必须要遵循产、学、研、医的探索途径去验证它的功效。

    此外,她还表示,在产、学、研、医探索中,企业与科研的赋能一定是相互的。企业要发展且走得稳,就必须要依赖科研,这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而企业发展起来,则可以通过投入研发,让科研、技术有更多落地与转化的可能性。

    对此观点,金岩教授也提到,一项好的科研技术能不能快速地转化,不是一个机构、一家企业、一个人,可以做成的,也并非简单的接力,而是一个需要综合策划,并形成生态矩阵的事情,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包括如聚美丽这样的媒体方共同去推动,通过高度统一的目标去发挥每个人,每个研究板块的能动性,才可以把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产品和认知,通过商业化、产业化的形式转化到消费市场和消费者手中。

    金岩教授表示,生物医药领域技术需要真正进入到消费领域,才能从本质上推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消费和市场的双驱动是推动国内护肤技术不断发展,未来实现领先国际的根本动力。

    邢海英则重点强调了科研需要被尊重和重视,技术是企业的生命力,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她认为,在产业化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种非常开放及尊重的心态,去维持产学研层面良好的协同和合作。

    当然,科学成果肯定慢慢沉淀的,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是马上能够成功的。

    基于这一共识,此次对话的嘉宾们在分享的最后,也都一致表示了在时间和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对于国货品牌所抱持的期待。“一旦科学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们国内的品牌超越国外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更多关于此次对话的精彩内容请关注聚美丽后续报道)

    品牌&高校共创,站在“巨人”的肩上缩短科研转化周期

    专家学者和高校教授们和企业的协同合作已经成为行业常态,甚至诸多企业已经将其视为科研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

    但由于两者所处位置和思维的不同,合作中也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跨学科共创?知识产权该如何规划?产业化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阶段性分工是怎么样的?

    为了能够共创出更科学的合作方案,聚美丽邀请到了诸位有产学研转化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在论坛现场以《品牌&高校共创型合作生态打造》为主题,共同探讨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破局点。

    本次对话由巢归研究院创始人、美白抗衰领域资深科学家刘学东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如下:

    • 王飞飞:贝泰妮集团副总裁 

    • 张嘉恒: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

    • 何旺骁: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特聘研究员

    • 李维:上美股份科研副总裁

    • 张全红:上海交通大学日化产业战略研究与联合研发中心执行主任

    • 张建华:溪木源研发高级总监

    主持人刘学东表示,在当下的化妆品行业,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也期待和前端的高校或者研发机构合作来凸显品牌的科学性,但在合作的实际落地的过程中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基础研究能否真的应用到市场,市场能否转化或者带来效益,合作成果是否可以顺利转化落地等等。

    贝泰妮、上美股份和溪木源作为行业的品牌力量,也从自身的品牌发展中分享了其遇到或看到的产学研转化问题。

    王飞飞表示,品牌和高校合作的时候要注意3个方面,首先需要量体裁衣,找到适合当前阶段匹配的高校;第二,要多读文献,因为很多高校的成果和擅长的研究领域可以从文献检索中快速获取;第三,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即科研合作协议的签订,明确的研究目标、交付物、研发周期、产业化要求,对合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李维则认为,品牌在产学研模式中,一是公司内部的科研能力要跟高校相匹配,即你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东西,而且对技术的未来有自己足够的预见性;二是老师和高校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每个老师都是精细地在自己的领域里建设,品牌如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先要知道站在谁的肩膀上是对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而溪木源作为新锐品牌的代表,张建华也从自身的视角发表了看法。

    他认为,品牌和高校的合作要回归两点,一是消费者的需求洞察,因为化妆品是一个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行业,二是技术洞察,通过大量的文献、专利分析,来理解行业中最新的前沿技术 ,然后再基于需求和技术洞察来选择合作伙伴。

    “未来,品牌与高校之间需要打造交互式的创新生态,联动上下游各环节确保产学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同时秉承长期主义的合作思维,不是和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单点技术合作,而是以三到五年期的合作,在较长时间内共创解决方案。”张建华如是说道。

    随后,张嘉恒、何旺骁、张全红作为高校代表,也依次发表了其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难题的见解。

    张嘉恒将高校和品牌的合作分为市场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两类。

    市场导向型,就是高校端会收到很多品牌发来的合作诉求,比如最近麦角硫因很火,高校有没有更好的技术帮助品牌降本,这是从市场热度引导的研究合作,也是目前较多的合作类型。

    技术导向型,就是高校老师或者老师的科研团队,本身拥有0-1的技术原创能力,通过寻找品牌伯乐的方式把自己的原创性技术推广到市场。但这种0-1原创技术的合作,往往较难达成,因为大部分品牌并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何旺骁从当前高校转化方向现状进行了阐述。他表示相比药品,其实化妆品的技术是很快能完成前沿技术和产业转化的,但问题在于很多高校并没意识到,化妆品行业是非常好的前沿成果快速转化的场地,尤其生命科学研究方向,高校希望老师做更多药品和器械的转化,这可能是品牌和高校合作过程当中碰到的瓶颈。

    张全红也直言,现在高校里能拿到基金的好论文,其实未必是市场真正需要和接受的,而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它肯定是掌握了市场的需求。从这个视角来看,如何有更好的机制去鼓励高校跟企业去合作,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能做到更多的事。(更多关于此次对话的精彩内容请关注聚美丽后续报道)

    在干货满满的内容分享结束后,作为一向秉持真学深研、真抓实干的媒体,聚美丽还携手上海交通大学日化产业战略研究与联合研发中心、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联合启动了“未至之境·酷产品孵化计划” 

    而这一孵化计划,在当下及未来,不仅会着眼于技术成果的转化,还将落实到产品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共创上。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日化产业战略研究与联合研发中心主任贾金平,在启动仪式开启前的致辞中所说的那般,“未至之境是创造一种新的独特的产品,我们的酷产品要追求科技的创新,同时,我们也希望能与产业界和高校的朋友一起,按照国家和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助力我国具有民族品牌的日化和高端化妆品共同发展,繁荣中国,走向世界。”

    在对这一愿景的期待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原皮肤科主任郑志忠、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日化产业战略研究与联合研发中心主任贾金平、聚美丽创始合伙人兼 CEO许文君、纽西之谜董事长刘晓坤、贝泰妮集团副总裁王飞飞、上美股份科研副总裁李维、麦吉丽首席研发官前宝洁SK-II新加坡高级科学家杨帆、淂意创始人Amber Zhou共同启动了 “未至之境·酷产品孵化计划”。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能够推动化妆品行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计划,集结行业内的顶尖资源,为创新型化妆品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从而助力优秀创意项目的成长,进一步提升化妆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如今,中国化妆品行业已经来到了科研觉醒时代,无论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还是从学术和商业独立到品牌高校共创的进阶层面来讲,具有自主创新的产学研模式正在重塑品牌的竞争壁垒,以及背后整个行业的科研竞争格局。

    聚美丽相信,这种以科学驱动品牌发展的模式,将为中国化妆品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服务热线

0316-5552348

微信服务号